青山绿水 医患情深
时间:2015-12-02 点击:

 

 不知不觉我到凉山州甘洛县对口支援的日子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回想当时陈中安副院长带领我们一行5人,从邻水出发,历经9小时的车程,行进1000多公里才到达甘洛县。而当我们到达对口支援的斯觉镇中心卫生院大门的时候已经是是第二天中午了。

在来时的高速路上,汽车飞驰,我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绵绵的青山,心里却是复杂的心情,说不清是兴奋,还是忐忑。我总是在想着:今后的对口支援工作该如何来开展?那里医院的员工好相处么?病人会不会很刁蛮?当地人对我们会不会很友好?医患矛盾是否尖锐?伴随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走进了斯觉镇中心卫生院的大门。面对卫生院黎院长的热情欢迎,想着我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即将在这里开始,我暗自对自己说:一定要认真工作,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最好的服务,为邻水县医院的支援工作争光!

镇中心卫生院是一栋四层楼的建筑,一楼是药房、诊室、检验室、急救室以及药物治疗室,二楼是住院病房,三、四楼是办公室和职工的生活区域,我们护士的工作区域主要集中在二楼。从我工作的一个多月时间来看,这里每天的住院病人有二十几个,但基本上是以输液为主,输完以后就回家去了,晚上也不愿意住在医院里,所以其工作强度较我们县医院而言要轻松一些。 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实际困难:其一,病人的文化层次偏低,而且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这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语言问题成了第一道障碍,还好卫生院给我们安排了当地医务人员共同工作,才使得治疗工作能有序进行;其二,由于是山区的镇级卫生院,所以医疗条件较差。其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当地一名中学生鼻子受伤,下午5点钟到医院来检查,但斯觉镇中心卫生院无法通过拍摄X光片来确定是否鼻骨骨折,只有到甘洛县医院才能拍片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但当时已经没有去县城的班车了,病人只能忍痛到第二天才能去县医院继续治疗。另外一件案例,有一位服农药企图自杀的青年人送到卫生院来抢救,我们赶紧按照流程洗胃、建立静脉通道、输氧(这里没有输氧机、打开窗户通风就是输氧气了)。我们扎针时不知道为何扎上一会就肿了,反反复复,总感觉这名病人和一般的病人不一样。后来抢救无效,该病人死亡。直到此时这时我们得知这名病人是个吸毒者,是否有艾滋病病毒我们还为未可知。而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为了跟时间赛跑,全程都没来得及戴上手套,回想起来,后怕之情油然而生。工作困难之三是医疗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刚到斯觉镇中心卫生院时黎院长告诉我这里非常缺乏护理人员,全院只有四名护士,而且都是去年才从卫校毕业的学生。其中只有一名通过了护士资格考试,所以希望我作为一个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能多带这些小护士们学一些经验。当我坐到办公室翻看治疗记录时才发现,那些护理文书、护理记录等都是浮云,连病历都书写得非常简单,大部分都只有填写了长期和临时医嘱以及体温单的相关内容。在工作初始,我刻意按照正规的护理工作流程来操作,并严格要求她们进行工作,但她们的确非常不适应。看到成效甚微,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利用多提醒、多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她们的规范操作,在如此反复几次以后,逐渐成效。

    当然,生活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刚到甘洛县的时候卫生院黎院长对我们说这里的生活很艰苦,当时我们还以为他故意吓唬我们,所以我们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一切尽在我们掌握中。等到了斯觉镇我才真正感受到生活上的困难比黎院长所说的与我们之前设想的,还要困难许多。卫生院没有食堂,镇上也没有饭馆,员工一天三顿饭自己做;斯觉镇上没有买菜的,只能定期去甘洛县城买菜回来;停电、停水的事情时有发生,停水了要去镇上自己用水桶提水,停电了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工作上也有风险,这里吸毒人员多,HIV感染者病人多(全镇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HIV感染者)等等。但是当我想到这里较为落后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人们无法接受更好的就医环境时,这些困难也都已经被抛诸脑后了。

    虽然工作与生活很紧张,但我在这里也结识了新的同事与朋友:金里、阿甲、薛姐、兰医生等。我们下班以后一起烤土豆、做饭,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闲暇之余,我为卫生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流程性文书档案。业余时间或爬山锻炼,看青山云卷云舒,或看书学习,伴庭前花开花落,没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浮华,生活反而更加规律与充实。

    虽然这里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我的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如果我们在这对口支援,能让当地人对我们的医疗服务感觉比以前有所提升,即使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这也是对我们此次工作的最大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在以后对口支援工作里,我们将倍加努力地工作,让对口支援的医院、同任及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