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援藏之手 共育友谊之花
时间:2012-09-12 点击:

 

2011年5月,肩负着院党总支和行政的信任与重托,我到马尔康的藏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援藏学习和工作锻炼,这段援藏生涯经历将令我永远难忘、受益终身…

邻水县卫生局局长文明和邻水县人民医院院长丹平一行不辞劳苦,亲自送我到援藏所在地—沙尔宗乡卫生院草登乡卫生院,我心存感激,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我激动万分。我知道,我的岗位很平凡,做的事也很平凡;但我知道,我是带着“藏汉一家亲”和“技术援藏”的使命来的,因此,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照领导的嘱咐,努力当好藏汉友好的使者和医学技术的传播者,不断感悟着一位技术援藏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从进藏第一天起,我就常常想着“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这段时间通过与许多老藏区人和那些援藏干部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奉献。

我所援助的是马尔康县尔宗乡和草登乡,全乡人口只有2200人、 3100人,而各自的面积却比邻水县还大,真正的“地广人稀”。卫生院呢,人员更少,两个乡卫生院总共只有10个人。气候更是恶劣,在我们邻水人们只穿短袖的时节,当地却需要穿棉袄了。说实话,起初还是很不适应的。但是,我经常被一起工作生活的藏区干部群众所感动,他们的热情和纯普深深感染了我。藏区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在藏工作,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他们身上的精神教育了我,也感染了我,给我启迪,让我感悟。我为周围广大的藏区干部和援藏干部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所折服、也为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激励。我时常在心底对自己说:“我就是来奉献的,就是来为藏族同胞服务的,我一定要为‘藏汉一家亲’、为‘技术援藏’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安营扎寨之后,我不顾旅途劳顿,便马不停蹄地搞起了实地调研。很快便搞清楚了当地地广人稀的基本情况,以及卫生员人员、设施的极度匮乏,卫生院只有基础保健和内科,没有任何辅助检查。一个很简单的查血、查尿,由于没有检查设备,当地人要坐几小时的车到马尔康去检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之前,这里既没有“米”,也没有“巧妇”。我迅速把这一情况向医院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当地援助了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及其配套试剂、尿机及其配套试剂、血型试剂和指血糖仪及其配套试剂等设备。“米”的问题解决了,接着便是“巧妇”的问题了。以前,当地医院连“妇”都没有,更别说是“巧妇”了。我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言传身教,迅速帮助两个医院组建了检验科,带领当地医护人员建立检验示意图、规范检验科医疗制度。在起步阶段,我事必躬亲,手把手地教。三个月后,当地的医生已经能够熟练地独自开展检验检查,并能根据检查结果独自分析病因病情了。这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的六个月,当地的检验科已经走上了工作正轨,人们再也不会为一个简单的查血查尿,往返马尔康、奔波几小时。当地人是淳朴的、善良的,我们做的点点滴滴,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知道我们这些汉族干部生活的不习惯,常常为我送来蔬菜、腊肉,使我心里总是充满着感动,也为自己为“藏汉一家亲”尽了一点个人的努力而无比自豪。

援藏六个月,我越来越感觉到,援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藏期间,在经历了短期的不适应之后,我学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在条件艰苦和特殊的雪域高山,克服了种种困难,充实了自己的人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品格,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奋斗,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加坚强地面对一切的困难。

不得不提的是,院领导对援藏工作高度重视,对援藏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特别是对我本人特殊的关怀关心使我永记心间。每次我回邻水休假,院领导总是在百忙中安排时间接见、听取汇报、作出指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我的心总是热乎乎的;与此同时,院各职能科室也在技术、资金、仪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支持,看起来是我一人在当地援藏,其实背后站着邻水县人民医院这个坚强的厚盾。这个坚强的厚盾是我强大的精神支柱,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信心和力量,使我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为“藏汉一家亲”不断地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这次的援藏,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阅历增加,对我自身来说,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意志、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培养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援藏将成为我人生生涯中一段最为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为我的选择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