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搏器从1952 年Paul Zoll 首先在两例心室停搏病人中通过两个电极连接在埋在胸壁皮下的穿刺针用脉冲电流成功地进行了临时心脏起搏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该项设备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内科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为外科手术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从而大幅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我科自今年9月份引进该项技术至今,已为我院成功、顺利地完成了3例外科手术患者,使他们顺利地通过了手术关。也为我院留住了更多的患者,不再因为担心心动过缓或可能发生心动过缓的高危患者过不了
手术关而让患者流失,也不在再因为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的内科患者没有治疗时间而导致患者死亡。总之,该项技术花费的人力、物力少,是一项简单而适用的方法,具有省时、迅速、简单易行的特点,为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患者施行手术提供了安全、保护性的措施,以及为内科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
一、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指征
(一)治疗性起搏
1、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2、 二度AVB或三度AVB 伴血流动力学改变,或休息时有晕厥。
3、 继发于心动过缓的心动过速(慢快综合症)。
4、 溶栓治疗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心动过缓。
5、急性心肌炎引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伴阿斯综合征发作者;
6、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7、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引起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发作者;
8、酸碱平衡失调、体液与电解质紊乱引起严重传导阻滞者;
9、需要长期起搏的高龄或一般情况很差的病人,可先安置临时起搏器,待一
般情况改善后再过渡到永久起搏。
10、各种原因引起Q-T间期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二)保护性起搏
1、确诊窦房结功能障碍。
2、永久性或间歇性II度I型和II度II型房室阻滞。
3、无症状的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
4、心动过缓伴快速心率失常需药物治疗。
5、迷走神经高敏状态或颈动脉窦高敏状态综合征。
6、心动过缓伴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者。
7、动态心电图记录到长RR≥2秒。
8、心动过缓,阿托品实验阳性。
9、频发室性早搏经药物治疗无效。
二、临时起搏的方法:
经静脉右心室心内膜起搏
所有的静脉穿刺点(颈内、颈外、锁骨下、正中、股静脉)均有其特别的问题,包括:导联固定的稳定性、感染、出血、气胸、误入动脉、心脏穿孔、病人的不适等。根据临时起搏器放置时间长短和放置形式进行选择,英国心脏学会推荐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对没有经验的操作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它提供至右室的最直接的途径,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在接受或可能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中,颈外、正中、股静脉是常规的选择途径。如果可能需
要永久起搏最好避免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因为这是永久起搏最常用的穿刺点。
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定位结合满意的解剖和电信号的数据。不同的经静脉途径需要不同的技术,也许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进入右房的途径是在下腔静脉还是上腔静脉途径。操作过程需
要有关的设备,消毒的环境,培训过的操作人员,高质量的放射设备。
三、临时起搏模式的功能作用
大多数的临时起搏器经静脉起搏右心室,通常为VVI模式(心室感知,心室起搏,抑制反应),即当起搏器感知到自身的心室搏动后将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信号,当在设定的起搏间期内未感知到心室搏动时,起搏器将发放脉冲信号刺激心室搏动。